原标题:名校招考 实行穿透式披露为好
近期,美国“斯坦福大学招生贿赂案”和中国深圳“富源学校涉嫌高考移民事件”,牵动中国众多学生与家长的神经,由此引发关于教育公平的新一轮热议。证券时报评论版圆桌论坛对此积极跟进,希望对深化讨论并寻找对策有所助益。
对财经界来说,这个五一假期颇不平静。
4月的最后一天,康美药业发布“会计差错”更正公告,一举核销近300亿货币资金。康美药业近20年并未更换审计机构,居然出现如此惊天“差错”,究竟是何缘故?上交所火速下发监管函,对康美药业财务真实性及内控制度提出质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康美药业身陷风口浪尖之时,另一家药企被送到舆论暴风眼——据美国媒体报道,在美国大学招生欺诈案中,最大的一笔贿款来自一个名叫“Yusi Zhao”的家庭,其父母花费650万美元,助其进入斯坦福大学。朋友圈瞬间刷屏,不由得让人慨叹:移动互联时代,新闻迭代就是如此任性、如此的快!
现在大家都已知道,这位“Yusi Zhao”同学的父亲正是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她的家庭向中间人支付了史上最昂贵的“学费”,其本人还被斯坦福大学开除,代价不可谓不大。赵涛随后在步长制药官网发布声明称,其女儿在美国留学事宜,属个人及家庭行为,资金来源与上市公司无关,其私人事宜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营。
对于公众来说,关注的并非仅仅是650万美元来自哪、谁来出,更关注当事人的诚信、操守以及法律制度尊严等问题。对于持有步长制药7.4万名个人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横空飞来的“黑天鹅”,假期大概率在忐忑中度过。
这位赵同学曾在一档直播节目中,宣称自己是“美国高考状元”。事实上,美国高校录取除了看入学考试成绩(比如SAT、ACT),还格外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能力和人生志向等等,因此并没有类似国内的“高考状元”。如果赵同学确实是学霸,人生道路还很漫长,就应该重头再来,用过硬的成绩来回应质疑。
客观而言,美国高校招生有很大的裁量空间,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唯分、只唯人。当然,此次招生欺诈案的曝光,也暴露了其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灯下黑”,从而给黑中介提供可乘之机。
近些年我国高校招生也推行诸多改革,其中一项就是自主招生,通过扩大高校自主权来优化人才选拔制度,意在发现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借鉴欧美国家成熟的招考制度安排,不拘一格,为高校选拔特殊人才。
不过在实践中,由于一些高校自主招生存在信息不够透明、提供虚假材料等暗箱操作问题,不时遭到诟病。为此,教育部在今年初发布 “十严格”要求,进一步增强高校选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其中特别强调:“严格执行公开公示,完善教育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高校和中学四级多次信息公开制度,做到详实、准确、及时公示。”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严格的公开公示、充分的信息披露才是杜绝暗箱操作的利器。对于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如何更好地执行公开公示?笔者建议,不妨从资本市场“偷师”。
资本市场是信息市场,消弭信息不对称是永恒课题。针对资本市场信息披露不规范短板,近几年监管部门持续推进穿透式披露监管工作,从资管通道到层层的产品嵌套,再到大股东收购时需穿透式披露产权结构与资金来源,让相关参与方不得不脱去伪装的“马甲”,让市场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如果斯坦福大学在录取赵同学时,实行穿透式披露,将其帆船特长公布于众,就不会有如今的闹剧;同样,如果国内高校自主招生时,实行穿透式披露,在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充分公开考生的原始档案、学业特长等信息,岂不是让招生过程大大方方、堂堂正正?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打破原有的制度桎梏,让真正有天赋的莘莘学子脱颖而出。但是好的制度不能被滥用,自主招生不能让位于潜规则,否则改革只能在原地踏步。我们期望通过改革,名校在公开公示时实行穿透式披露,让更多类似高考数学只有15分的钱钟书、高考物理只有5分的钱伟长也能被清华大学等名校录取,为明天的大师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