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警惕“眼见为实”中的判断偏差
作者:陈嘉禾
中国人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听来的东西固然不可靠,自己看见的东西也未必就可靠。在投资研究中,尤其需要警惕,如果不能认识到事物的真相,仅仅把自己“眼见为实”的东西就认作真相,很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错误的比较对象
说个身边的例子,我有个朋友,在投资公司做助理,年薪有二十几万。他天天接触的不是基金经理,就是高净值客户,各个都比他有钱。有一天,他很难过地跟我说,自己赚钱太少了,自己很失败。我被他的这个想法惊吓到,于是翻统计数据给他看。根据社保局的统计,上海市在2018年的平均工资水平大概是8-9万元,考虑到超高薪工作的存在,后者往往比前者更低,而后者在统计学上更能反映出“全体工作人员享受的平均待遇水平”,因此,估计上海的工资中位数也就在7万元上下。再看英国的统计数据,人均工资也就在3万英镑左右,约合20多万元人民币。这个朋友的薪酬水平,其实已经远超过上海市的平均水平,甚至达到了英国的平均收入水平。但为什么这位朋友会觉得自己赚得少呢?因为他采用了“眼见为实”的比较方法。跟他工作中接触到的人相比,他觉得自己的收入很低。
这位朋友对事实的错误把握,可以说来自一种叫“别墅效应”的错误判断。别墅效应指的就是,住进别墅的人理论上会更开心,但是由于周围邻居非富即贵,因此这些人往往得到错误的比较对象,因为和“更有钱的人”比起来相对比较穷,幸福感反而下降。这种“眼见为实”带来的偏差,往往是由于做出判断的人,没能看到所有的图画、只看到一小部分情况所导致的。在投资中,这种现象并不罕见。
投资中“眼见为实”的错误
以前证券公司营业部有现场交易大厅的时候,我们去营业部和投资者聊天,能听到很多赚钱甚至赚大钱的故事,似乎股票市场就是一个免费捞钱的池子。事实上,投资者赚钱并没有在营业部交易现场大厅听到得那么容易。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赚钱的投资者喜欢出来吹嘘,而亏钱的投资者则往往闷不做声。投资者更容易记住和炫耀自己赚钱的交易,而遗忘自己亏钱的交易,以免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压力。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在营业部现场听到的投资者吹嘘,并不能代表市场的回报水平。
相反,眼见的东西不好,但是往往结果很好。不少企业高管,以及帮助企业做各种顾问服务的中介机构工作人员,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自己服务的企业非常了解。这种了解往往带来“灯下黑”的效果:对自己服务的企业,因为看得太细致,就总能看到很多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在投资中其实影响并不大,这家企业也许仍然是一个很优秀的投资标的,但是“眼见为实”导致对小问题的过度关注,使得这些和企业接触最紧密的人,反而看不到企业的核心投资价值。
观察仍然很重要
再以通货膨胀的数据为例,很多金融圈的朋友都跟我说:“通货膨胀数据不准确!我生活中感觉到的根本不是这样啊!”这种把“生活中感受到的数据”当成“真实准确的数据”的工作方法,就是犯下了“眼见为实”的错误。
通货膨胀数据是全国范围内,三十几个省份14亿人口,平均购买力所遇到的物价变化。对于金融圈的白领来说,他们消费的构成,和全国平均水平的消费构成,是有巨大不同的。他们的消费中包含的人工成本、核心区房租成本更高,包含的原材料成本更低,导致在劳动力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慢得多、核心区租金价格增长远高于整体租金价格增长的现在,消费更多的人工、更多的核心地区地产租赁面积、更少的原材料,必然会遇到更高的通货膨胀。这种“眼见为实”的通货膨胀速度,并不是全国平均的通胀水平。
由于信奉“眼见为实”造成的理解偏差,其实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不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观察能给投资者带来在其它渠道找不到的信息。只是我们需要对这种信息加以甄别才能利用,而不能简单相信“眼见为实”,反而带来更大的问题。这就像马克·吐温说过的那样:“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
(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