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创板高估值预期不利于市场平稳运行
作者:朱邦凌
6月5日,上交所召开科创板上市委2019年第一次审议会议,审议微芯生物、安集科技、天准科技3家企业发行上市申请。首批上会的3家科创企业均顺利过关。这标志着科创板迈出了实质性一步,科创板上市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了。
市场关注首批过会企业的通过率,呼吁要严加审核,不可让科创板IPO通过率太高。实际上,科创板IPO与主板、创业板不同,各个环节是按照注册制试点来进行的,不可能重复过去核准制下的IPO标准与通过率。因此,过于关注科创板IPO通过率没有太多实际意义。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科创板公司如何理性估值定价,在询价定价环节严格把关。应督促机构对科创板企业合理定价,防止券商与科创板公司为利益推高股价。在科创板上市初期,应吸取过去创业板IPO市场化旗号下高发行价、高市盈率、超高募集资金的“三高”教训,不可给予科创板上市公司过高估值。
由于科创板上市存在多套标准,采用市值与利润、营收、现金流等财务数据绑定的模式,部分公司可能还存在未盈利上市情形,这也增大了科创板公司估值定价的难度。根据企业成熟阶段和所处行业,可分别适用PE、PS、市值/GMV、市值/交付量等估值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估值方式,应督促机构与上市公司在询价定价环节采用下限定价。
目前不少券商研报已经开始乐观预测,由于市场对科创板的预期较高,科创板公司上市首日不出意外股价将至少较发行价翻倍,对不少明星上市公司的估值已经达到了市盈率百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乐观预期已经影响到了一级市场。目前科创板已受理企业超过100家,科创板的超预期带来整个一级市场科技板块估值快速提高。就是说,科创板引爆创投热潮, 一级市场估值水涨船高。相比过去,一级市场同样的项目估值涨了50%到100%,已经出现一些泡沫。科创板推出后,可能会出现一二级市场估值的倒挂。
同时,一级市场估值过高,对IPO定价也会有影响。因为IPO定价一般会高于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这就形成一个悖论:最后一轮融资过高,IPO询价发行困难;如定价低于最后一轮融资价格,股东不会同意,发行也会成问题。应该说,逐利是资本的本性,有些新经济公司的业务、商业模式本身也不清晰,极容易浑水摸鱼、瞎忽悠而漫天要价。在这方面,机构作为主要的询价对象,应切实代表投资者约束发行人的高估值冲动。机构对IPO发行方应起到制约、约束作用,防止拟上市的新经济公司要价过高,损害投资者利益。
在这方面,去年集中在港股上市的一批新经济公司可作为借鉴。小米集团、阅文集团、美团点评、平安好医生、众安在线纷纷在上市以后大幅下跌,有的甚至较发行价腰斩。除了市场情绪和环境等外部因素,其原因主要是当时IPO时估值定价过高。小米IPO时的550亿美元估值,按2018年预估利润计算对应市盈率约为40倍,约为苹果的两倍。
小米等公司股票破发,也反映了近几年国内部分独角兽企业从一级市场开始就估值虚高。小米经历过多轮融资,而在上市之前的最后一轮融资中,小米估值即达到了450亿美元,市盈率100多倍。也就是说,小米上市之前就存在估值虚高的情况。其它独角兽企业也大抵如此,上市之前就被拔苗助长,导致估值虚高。对于独角兽企业,国际上的公司私募股权投资普遍估值在7—8倍,8—9倍就很高了,而国内现在基本上PE估值都达20倍。一些热门行业的独角兽企业可能会更高,这相当于把未来二三十年的预期收入都折现到今天。
对新经济公司的估值,还要观察行业景气度,预防陷入景气度陷阱。企业往往会选择在行业高景气周期集中进行IPO,当行业IPO达到峰值,意味着行业指数及估值已达高点,随后很有可能迎来二者的回调,行业景气水平下行。如果企业选在业绩最高点IPO,很容易询得高价和高市值。但这种企业上市以后极容易在政策变化后业绩大幅变脸,投资者容易遭到“戴维斯双杀”。
科创板挂牌在即,不少投资者跃跃欲试,甚至准备融资抢进。监管层应督促券商对科创板两融合同进行修改,加强风险提示。科创板股票的交易机制不同于其他板块,股价波动区间通常大于其他板块股票,投资者信用账户的维持担保比例更易跌破警戒线、追保线,进而触发信用账户的追加担保物机制,甚至面临被证券公司立即强制平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