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龄化误读
老龄化绝对不是一个一边倒的负面因素,它更多的是一个有正面、也有反面的社会现象。
对于老龄化,很多投资者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慌,毕竟社会上劳动力越来越少,这一点本身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大众对老龄化的负面作用,其实是过度解读的,比如有“未富先老”这样的理论,潜台词似乎就是“老了就不能富”。这里,就让我来解释一下,老龄化为什么没有那么可怕。
首先,老龄化和生产力的下降,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对老龄化恐慌的一个来源,在于自然地将劳动力输出和年轻人进行线性关联。但是实际上,社会总劳动能力不光取决于人,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器和科技:后者的作用其实比前者大得多。
科技的进步,甚至导致今天的年轻劳动力所从事的工作强度、输出的工作小时数,也远远赶不上两百年前同样年龄的年轻劳动力。今天长江上一个年轻的船长的工作时间,比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中描述的1914年汉中渡口的船夫,工作时间要少得多、强度要低得多,而他能产出的经济效益,却是后者的几百上千倍。而你总不会认为,今天一个几百万人的城市,其GDP产出会比战国时代一个诸侯国更低吧,尽管后者由于战争和贫困,社会成员的老龄化程度比今天的社会低得多。
同时,由于更好的教育、更长的寿命、更优秀的健康水平,我们的社会成员的劳动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我曾经听在瑞士的朋友说,苏黎世,这座全欧洲最富有的城市,主要的产业是金融业、资产管理、咨询、会计和财务服务、法律等。难道苏黎世的成功,是因为劳动力的年轻吗?很显然,苏黎世的高端产业群,是建立在极有经验、教育程度极高的劳动力之上的。随着中国社会的教育程度不断前进,人民健康状况不断进步,一个50岁的劳动力在将来所能发挥的作用,甚至会远高于现在一个35岁的劳动力。
事实上,老龄化的重要来源之一,恰恰是社会的发展。如果把全世界几百个国家做个逐一对比,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老龄化几乎全部出现在富足、安定的社会。全世界七大洲里,老龄化最不严重的地方,恰恰是战火横飞、传染病和艾滋病泛滥的非洲大陆。
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来自于只有当社会足够安定,个体的生存保障才不需要由家庭成员的数量决定,个体的生育意愿才会下降。同时,足够长的社会成员平均寿命,才会导致老人的大量出现。老龄化之于社会的安定繁荣程度,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很难只要一面、不要另外一面。所以,与其对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人口比例减少感到恐慌,不如接受老龄化与社会安定繁荣共存的事实。
当然,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不仅来自于社会的发展。有一些负面的因素,比如过高的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导致生育率下降,大量人口处于流动状态导致的抚养能力下降和生育率下降等等,也对老龄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不过,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因素是和社会的发展共同导致老龄化,而不是仅仅由这些负面因素导致老龄化。要知道,中国的谋杀率在全球几乎排名倒数,而谋杀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安定水平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老龄化也会从另外一些方面,给社会生活带来有利的一面。老龄化程度更深的社会,往往由于社会成员的成熟而更加安定。同时,年轻人的失业率也会因此降低:因为它们的劳动力相对更加缺乏。还有,老龄化对人口的增长有抑制作用。而人口增长的放缓,则会导致单位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增多。要知道,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一个原因,就是英国的人均生产资料在之前出现了增加。同时,人口增长放缓,也会使得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进一步减轻。
总的来说,老龄化绝对不是一个一边倒的负面因素,它更多的是一个有正面、也有反面的社会现象。它一般与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共同出现,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其实,在内地资本市场,每当市场大谈中国社会的老龄化之时,往往是市场下跌惨烈的时候。其中的逻辑,更多的是因为市场跌得太惨,所以投资者需要找一个替罪羊,而不是人们真的仔细思考了老龄化的作用。
(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