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场外配资屡禁不绝?
自1月份本轮行情启动以来,有关场外配资的传闻也就随之出现,尽管媒体对此予以揭露,券商也采取措施加以防范,监管部门更是多次出重手实施打击,但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尤其是在网络上,非法的场外配资广告随处可见,一些投资者对于这种既不正规、风险度又高的融资行为,还相当热衷。
对于场外配资的危害,应该说有关方面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由于杠杆率高,又不对资金使用方进行投资偏好评估,更不考虑其实际承受能力,客观上就像是一场刀口舔血的游戏,无论是对出资方还是资金使用方来说,都具有极大的风险。而从最新的一些报道来看,一些所谓的融资公司,还存在违反与资金使用方的约定,擅自违反协议,占用保证金,甚至携款跑路的现象,给资金使用方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些状况的出现,不但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也人为放大了股市运行中的波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在社会上制造不稳定因素。2015年股市的异常波动,以及由此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还记忆犹新。但是,何以既有监管部门的三令五申,又有以往惨痛的教训存在,场外配资仍然顽固地存在呢?
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多维度地作一些深入的讨论。首先,应该看到在股市出现较大上涨行情时,总会有些投资者,出于各方面的原因,想利用杠杆,加大投资力度,尽可能多地获取收益。由于其中一些人并不符合参与合法融资融券的条件,或者其投资标的超越了融资融券的范围,以及其要求的杠杆率券商无法予以满足,这就产生了在场外配资的需求。在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基于投机与贪婪心理的需求,是很难从根本上予以抑制的,如同民间的高利贷,多少年来总是很难彻底予以杜绝。
需要强调的是,现行的融资融券制度,其服务范围是拥有50万元以上金融资产的投资者,这在整个投资者队伍中,占比不到3%,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投资者是被排除在杠杆交易的队伍之外的。从保护投资者利益,严控市场风险以及维护市场稳定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必要的。但由此也就产生一个问题,当一些投资者想参与杠杆交易却没有正规渠道时,他会怎么选择呢?显然,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场外配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迎合了这些人的需要。时下一些场外配资的门槛居然降至100元,杠杆率则可以达到10倍,这种匪夷所思的融资“服务”,尽管无论怎么看都更像是一个陷阱,但这对于一些自有资金不多,但投机性很强的人来说,显然是有吸引力的。无疑,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场外配资的问题,除了加强制度建设、进行风险教育以外,怎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效而又有限度地满足这部分投资者的杠杆交易需要,恐怕也是一个很难回避的问题。过去有分级基金多少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一些作用,而现在则基本阙如。
上面提到了制度建设问题,应该说要防范场外配资的滥觞,的确需要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监管系统。2015年的时候,关停了场外接入系统,这使得当时流行的场外配资模式难以进行。几年过去了,现在场外配资又搞出来新的花样,譬如直接出借账户等,这给监管带来新的挑战。而在当前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如何借助技术手段,通过对投资者行为展开分析等方法,识别是否存在场外配资的行为,进而加以有效的监管,还是有可能的。应该看到,在这些方面有关部门已经有所部署的,但总体上还是与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有一定差距。这样,一方面市场有需求,另一方面操作存在空间,这样场外配资就难免会不时兴风作浪,即便遭到严厉查处,但一有机会就会死灰复燃。而这种状况如果蔓延开来,后果的确是很严重的。
一段时间来,场外配资像一个幽灵,常常徘徊于股市周围,对投资者造成了困扰,也影响了市场的稳定。应该看到,解决场外配资问题,不是靠一条措施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深入分析其形成以及长期存在的内外因素,有针对性地予以化解,特别是对相关需求中的合理部分加以引导,并且不断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同时在技术上对场外配资行为予以有效封杀,这样就能够极大地压缩场外配资的运行空间,从而将它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