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市先过心理坎儿
绝大多数参与者都有这样一个心理认知模式,即本能地认为自己更聪明。
投资者要想在股市里赚到钱,路径也无非那么两个:一是等着上市公司分利润,吃股息、收红利;二是低买高卖,在市场中博差价。前者赚的是上市公司的钱,后者就是从“同道”手里“抢钱”了。
赚钱的路径虽然简单、明了,但要想在股市里站着就把钱赚了,实在不是个容易事,没有一定的技术、甚至技术没高到相当的程度,没有一个好心态、甚至心态没好到如得道高僧的境界,“赚钱”,几乎想都不要想。
这其中的逻辑也不难理解。因为无论是想赚上市公司的钱也好,还是惦记着从“同道”手里“抢钱”也罢,就本质而言,都是你多吃一口,别人就会少吃一口,有此条件制约,大家护食儿肯定护得很厉害,毕竟人们冲到市场中来,都惦记着“赚钱”二字。你又不是大罗神仙,“虎口拔牙”,难度肯定特别大。
相对于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投资者,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弱势地位;而在一切强弱博弈中,弱者少吃亏,已属万幸,不吃亏、甚至赚到便宜,简直就是祖坟冒烟了。既往的实践,也完全支持这个观点。
因为在博弈中占据了绝对上风,上市公司往往会本能地忽视投资者的“赚钱”诉求,不分红,或者少分红,甚至通过五花八门的手段掏空上市公司、侵害投资者的利益,即使偶发善心,也必定是自己吃肉,给投资者喝汤——投资者的分红收益跑不过银行存款,甚至跑不过通胀。有这样的市场气质,也难怪极少有投资者是奔着股息、红利入市的。
干不过上市公司,当然只能在“同道人”身上打主意。不过,低买高卖赚差价,说着容易,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实在大。在实践过程中,这种“互撕”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一群“小散”凑在一起“互撕”,二是“主力”和“小散”之间的互撕。
前一种“互撕”,往往很无聊,表现在股价上,不是低位横盘“装死”,就是漫漫熊途,把“小散”跌得怀疑了人生。因为投资能量都很弱,这种“小散”之间的博弈,就只能落得个“你砍我一刀,我砍你一刀半,然后一起卧倒装死”的局面,没有大资金介入,没有市场趋势的根本转变,这种局面也绝无改变的可能。
当然,这种“散”“散”博弈的情况,相对来说还应该是少数,更多还是“主力”和“小散”之间的博弈。一般来说,因为“主力”具有资金优势、信息优势、研发优势、甚至“内幕”优势,所以,在与“小散”的博弈中,都能占据主动,何时攻、何时守、何时杀个“回马枪”,都是“主力”说了算。有对手如此,“小散”要想赚人家的钱,无异与虎谋皮,你说难度会不大吗?
就总的概率而言,无论哪种“互撕”,只要不彻底“金盆洗手”,在博弈的“全”过程中,“小散”赚钱得手的机会无疑都很渺茫;即使赚钱一时,也难保赚钱一世,只要不收手,赚的往往都会加倍赔回去。
赚钱既然如此困难,“小散”为什么还会积极参与这种几乎没有胜算的博弈呢?除了这个“游戏”的门槛实在太低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绝大多数参与者都有这样一个心理认知模式,即本能地认为自己更聪明。人就是这样,没什么好办法。
一头“小牛”拱出世,“火箭”不停地飞,一头头“土猪”,或借尸还魂、或满血复活,又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腾云驾雾而去……面对这样的诱惑,真的控制住自己的心性,真的迈过心理那道坎儿,实在不是件容易事,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上帝”只有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