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一瓶矿泉水价格看利润最大化谬论
作者:黄家章
商家只要一味走漠视性价比、追求高利润之路,一定会越走越窄,直至走投无路。
每次坐高铁出行之前,如果有机会到超市购物,我多习惯买上一瓶瓶装水,带上动车喝。
为什么?性价比的消费心理与取向所致。
以某红盖子550毫升的饮用天然水(避免植入广告,姑隐其名)为例,包装纸印有:建议零售价2.00元。每瓶的价格,超市是1.5元,高铁站小商店是4元;上了动车,又贵了些(之所以没能写出具体价格,在于我已是许久不在动车上买水了)。同一瓶水,短短的时空切换中,价格就已是翻番乃至翻了两番以上。
近日,我选择在早上7点左右,走访了位于东西南北、方圆500米左右的六家24小时便利店,察看这瓶矿泉水的售价,一家是2元,另一家是3元,两家同名连锁店均是两瓶5元,还有两家便利店是铁将军把门,其中一家门口贴有招聘临时工、销售员的小广告。
对这些价格,已是见怪不怪的了,用脑子推敲一下其中的奥秘,细思虽不至于恐极,却也颇有另一番忧思。
一瓶瓶装水的价格是如何构成的?网上流行着一份图文并茂的说明: 一瓶卖1.5元的550毫升的瓶装水,水成本为0.01元,占比0.67%;瓶子、盖、喷码和胶带约为0.17元,占比11.3%;运营和广告费用约为0.22元,占比14.7%;矿泉水厂家利润0.2元,占比13.3%;经销商费用约为0.4元,占比26.7.%;超市以约1元一瓶的价格进货,以1.5元的价格出售,利润占比约33.3%。在上列的数据中,超市作为连接快消品与消费者的最后一米的消费终端平台,获取了最多的利润。
这份说明头头是道,可谓详尽。但问题依然有,如没有列出税费在这一瓶瓶装水价格中的具体金额与占比。多信息源显示,这些表述,总体上还是值得参考的。我为此请教了一个在湖南开小超市的年轻小伙(我与他是在比亚迪股东大会与调研时认识),实诚的他给予了回复,进货价0.78元一瓶,零售价2元。
顾客付出1.5元至4元乃至更高的价格,仅是为了喝那成本仅为0.01元的水,可以说是付出了高昂的价格。那顾客为什么还心甘情愿地付出呢?因为水是人体生命的日常刚需,水的重要性,仅排在空气之后。干净又含有必要矿物质的瓶装水,不是高铁站或高铁卫生间的水龙头可以免费提供的自来水。因此,这种付出与获得,对于顾客而言,仅用数量比例的天平来衡量,似乎是不合理的,但却是真真正正的生活现实。
对于不同商家对同品种的瓶装水,制定了1.5元至4元乃至更高的价格,然后销售之,我不同意这样一种简单化的说法:这是一种市场乱象,生产厂家或工商管理部门应该管起来,制定一个统一的销售价。这个说法显然是违背市场经济的大原则的,这个大原则就是商家有对商品进行定价的自主权,消费者有对商品的自由选择权,统一销售价之举显然会直接背叛这项大原则,工商管理部门不会重蹈这种计划经济的老套路,生产厂家也仅是谨慎地给出了建议零售价。
将这一瓶瓶装水销售价订为3元、4元乃至更高价位的商家,高定价的依据是“我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确实,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里,真是实现了翻番以上的高利润目标。但问题在于,接着面临的必是回头客越来越少,顾客不断在流失,在用脚投票,小店的经营不能长久,业务或是维持现状,或会萎缩,或就是直接倒闭。商家只要一味走漠视性价比、追求高利润之路,一定会越走越窄,直至走投无路——这是那么多的小店之所以不敌超市,一茬又一茬倒闭的原因之一。
商家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说是一种谬说,谬种流传久矣。利润是利益的一种,只有更大,但没有最大,因为我们已知最大的是宇宙,浩瀚宇宙,人类蜗居在地球这个渺小的蓝色星球,作为人类中的企业或个人,就更是渺小——有谁的利益可以达到宇宙级?
商家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谬说,可以休矣。
(作者系资深证券研究人士、哲学博士)